祁县

娱乐

祁县素以文风著称。祁县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03万册,善本图书3万余册,数量之多,版本之精,为县级图书馆少有。宋版书《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孤本,被誉 为“国宝”。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达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所藏。

戏曲文化

晋剧。祁县为晋剧主要发祥地。七年(1868)创办的上下梨园,是较早的晋剧班社。张庄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爱好者们还组织了许多技艺很高的票庄社。对晋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县又是祁太秧歌的发源地之一,为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曲,拥有剧目300多个。还派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祁县武秧歌,表演方式以武打为主,采用传统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具有独特风格。

祁太秧歌。遗产级别:国家。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宋、元以来,乡间流传之词调俚曲甚广,因其曲调优美,易学易记,由明及清,代代传袭。因受流传区域内方言音韵的影响,逐渐形成以祁县、太谷为中心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方剧种,初无剧种专名,笼统地称之为“秧歌”,1951年榆次专署在祁县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正式定名为《祁太秧歌》。秧歌词名俚俗,向为封建文士所鄙薄,清王朝省抚屡下禁令,民国八九年间亦下令禁演,但因多反映凡人琐事,有深广的社会基础而盛传不衰。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于元宵社火,略事化装,随社火队在街头演唱,所以也称“过街班”或“踩街”。

武术文化

武术。有着“中国武术之乡”的祁县乡民有习武强身的传统,明、清、民初由盛。当时,受宗派观念影响,各门派授艺及严,多以老拳师为核心,以师徒关系进行传播和演练。新中国建立后,县体委不断组织各门派拳师进行表演、比赛、切磋技艺,并对县境内流传的武术门派、拳师、功法等进行了挖掘整理,使武术这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发扬。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为清乾隆年间本县小韩村人戴龙邦(1720-1809年)所创。戴氏为祁县名族,明末清初历代为官。戴隆邦从小嗜好武术,青年时已成为很有名的武术师,以其精湛的武术才能,在河南余旗镇开设镖局。他坚持习武练功,以武会友,广交武术名家。几经寒暑,苦心钻研,集河南李政、山东金世魁、陕西牛希贤以及山西蒲州姬龙蜂所传心意拳之精华,同先祖戴芝所传受之柱功融为一炉,编创了具有独特功法的戴始心意拳。戴氏心意拳形成后,传拳极严。隆邦传子文量、文勋。文勋章传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栋及表弟郭维怀。良栋传子戴魁,魁因抽染毒品,致使家境衰败,此拳开始外传,现已传至第七代。

民居文化

祁县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电视台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含20个小院。

戴氏心意拳

遗产级别:国家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戴氏心意拳是我国内家拳种之一。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拳术。至今外人难窥其径。

戴氏起源: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戴氏心意拳是现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即六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创始人名戴隆邦,自幼爱好武术,后得曹继武先生传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如您想了解山西祁县更多的旅游攻略信息,可选择中青旅遨游网攻略频道。http://gonglue.ao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