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铁柱庙

概况

 

位于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古称铁柱子邑),铁柱庙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因庙内的那根铁柱而出名,铁柱高3.3米,周长1.05米,重约2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记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活动,是当地的传统节日。

 

南诏铁柱坐落在铁柱庙村,这个村属于太花乡。这一带在古代是勃弄川白崖赕。勃弄川就是现在的弥渡坝子。清代以后,因避讳白字,改白崖为红崖,古代的白崖赕比现在的红岩乡范围要广。白崖赕有白崖城,是传说中“白子国”的统治中心。南诏强盛以后,南诏王阁罗凤占领了白崖城,并在旧城外修筑了新城,用来安顿他的后母和同父异母的兄弟。《蛮书》对白崖城有很具体的描述:“白崖城在勃弄川,……依山为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环流,惟开南北两门。南隅是旧城,周围二里。东北隅新城,大历七年阁罗凤新筑也,周围四里。”新城内设有大厅,廊庑曲折,后面橙枳青翠北门外竹丛茂密,棵棵粗如人腿,高百尺有余,环境十分清幽。

 

南诏铁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蜚声海内外,是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大理南诏时期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现象、科学技术的实物见证,是弥渡的镇县之宝。

 

铁柱庙因“南诏铁柱”而得名,全院坐西朝东,离城约5公里。全院总占地面积约5800平方米。有前、中、后三院,形成七殿五厢、一山门、一照壁一砚池及三拱石桥的格局。

 

“文革时期”因破“四旧”,铁柱庙也和其他庙宇一样经历了严重的破坏,庙宇及庙内古扁联及塑像完全被毁,门窗被砸,所幸的是“南诏铁柱”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南诏铁柱”显示了“威镇昆弥”,“标绩全滇”的神威。自古以来,弥渡地区民众视铁柱为神柱。

 

铁柱:“南诏铁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弥渡先民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我国唐南诏时期唯一留存下来的古铁柱实物。此柱高3.3米,直径0.33米,重2069公斤,柱顶呈三莲瓣县,在丫口之间,各安有一木雕凤头,现为金色龙头,上覆铁锅一口,这与古代祭祀铁柱时金镂鸟落于柱顶的传说有关,铁锅表示上天,顶天立地,永镇山川之意。“南诏铁柱”曾经历数次地震,无数房屋倒塌,而“南诏铁柱”岿然不动,不歪斜,无锈蚀。自古以来,弥渡及周边地区民众认为它是一颗神柱,是本地区的“定海神针”。柱体中段有直列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二十二字,“建极”为南诏十一代国王蒙世隆的年号,相当于唐代咸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872年建立,故也称为“唐标铁柱”,“唐”即唐代,“标”即建立,竖立之意。至今已有1138年的历史了。是研究南诏时期历史、宗教、文化和冶铸技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南诏铁柱的建立,是滇西地区早期的山地民族对树崇拜的延续和发展,它融合了民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天崇拜于一体。直到现在,弥渡西山的彝族同胞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都要到铁柱庙祭祀铁柱老祖,以求的来年的人畜平安、荞麦丰收,以求庇护,同时向“铁柱老祖”领歌之后,全民族一年内才能顺顺当当地进行打歌活动。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弥渡县太花乡铁柱庙村。

 

开放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