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竞技活动之一,700多年前就已成为那达慕大会男子比赛项目。
蒙古式摔跤别具一格,它在服装、比赛程序、规则与场地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正式比赛要穿讲究的赛服--昭得格:上衣是用多层帆布或香牛皮制做的坎肩,袖臂盖背,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际系着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下身穿肥大"班斯勒"摔跤裤,是用32尺或16尺白布制作的(有的地区习惯用各种鲜艳的绸料制作),宽大多褶,外边再套上绣满各种花卉或鸟兽等美丽图案的套裤。脖子上系着象征历次比赛成绩的彩色"景嘎"(项链)。赛时脚穿蒙古靴或马靴,煞是威风。
射箭
弓箭是古代蒙古族狩猎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战与御敌武器。早在七百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骑善射而闻名于世。后来射箭逐渐演变为体育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古时,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铁镞木制箭杆;箭靶为五色的"毡牌靶",靶的中心是活动的,箭射中后中心靶即掉了卜宋。距离一般为15~20米。另外,有一种比赛是不设箭靶的,只是射几十米远的地面上的自标。目标堆放成塔形,全部射倒塌者为优胜。
传统的蒙古族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静射,…-般是众射手盘弓搭箭,一齐发射,凡射中靶心次数多者,给予奖励。每人可射9支箭,分:轮射完。而骑射,则要求射手能骑善射,既是射手,又是骑手。不分男女老少,自备马匹弓箭,都可报名参赛。比赛时,射手乘马在4米宽、85米长的跑道上取;;抽箭,搭箭射向间距为25米的三个靶位,以射中箭靶心多寡排列尸,次,射手也和静射一样,每轮射三支箭,共射三轮9支箭。
斡日切舞
"斡日切"鄂温克语意为"天鹅"。斡日切舞是鄂温克族民间娱乐性的舞蹈。传说,清朝中叶鄂温克官兵1 000多人受派遣来呼伦贝尔戍守。在一次战斗中,鄂温克兵丁被围困。在十分危急时刻,远处突然传宋一阵震耳的"给咕"、"给咕"的声音,大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敌军误以为鄂温克官兵的援军开到,遂撤兵。原来是成群的天鹅遮天蔽日地飞过来了,使鄂温克官兵转危为安。
为了表达对吉祥之鸟"斡日切"的感恩和爱戴之情,鄂温克人常在节庆佳日身着盛装,肩披白布似天鹅翅膀,头顶一块红布似天鹅冠,伸展双手上下摆动似天鹅飞翔起落。
吕日格仁
"吕日格仁"即鄂伦春语"舞蹈"。鄂伦春人的舞蹈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边歌边舞。舞曲经常以"额呼兰德"、"额乎德乎"、"介边介回"等词为衬词,同时还以"哲黑哲"、"加黑加"、"达乎达乎"之类衬词作为伴奏的节奏呼号。
鄂伦春舞蹈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模仿动物动作及其吼叫。如《群禽舞》是一种模仿数种飞禽动作及其鸣叫声的大型舞蹈,表演者分两队,相隔十余米远,一臂平屈于胸前,另一臂平举于后侧,舞步轻盈,臂、肘、腕、指都不停摆动,呈波浪形,表示雁飞。在"盖苏盖"的呼喊声中,两队相遇,每人旋半圈,臂在头上划动半圆表示雁击长空,远望表演者臂腕摆动,恰似群雁翱翔。"盖苏盖"之声震耳,酷似群雁齐鸣。此外还有《布谷鸟舞》、《斗熊舞》、《野猪搏斗舞》、《树鸟舞》等,粗犷豪放,模仿性极强。另一类是表现劳动生活的如"依如嫩舞",表现猎后高兴地将猎物驮向马背的情形。"红果舞"表现妇女采集红果时的欢笑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