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

概况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螺峰山南麓,该寺最大的特点是进山门后沿中轴线一直下坡,圆通宝殿处寺院最低处。大殿前是一个几千平方米的放生池,池中小岛建八角重檐弥勒殿。大殿背面依明月石削壁,借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 早在唐代,南诏蒙氏在这里建造过“补陀罗寺”,后来因附近的“潮音”、“幽谷”两洞出水,逐渐坍塌。元延佑七年(1320年),在“盘坤岩”上重建圆通寺,共用18年时间建成。

 

后圆通寺又经过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成为今天市区最大的古寺。1950年,云南省佛教协会设于此地。圆通街中段,为圆通寺的入口。临近五间厅山门,悬“圆通寺”巨型匾额。入寺雨道宽阔,随坡而下,距山门30米处,是巍峨壮观、朱描彩绘的“圆通胜境”牌坊。 圆通寺牌坊为清康熙七年(1668年)吴三桂所建。坊脚为鼓形狮面白玉石雕,美观坚固。柱高坊阔,颇有气派。过“胜境”坊四五步即为圆通寺旧五间山门遗址。再下石阶,厅堂当道,便是天王殿。1979年重修后未塑天王像。两侧原有清代所建钟鼓楼,现已不存。绕回廊,见四方形的大水池居寺院中央,池中一岛,有吴三桂所建两层八角亭,亭中原塑高3米多的弥勒金身供奉。

 

小岛由南北两座石桥连通6水池东西侧,原是东、西禅院。东院30间,西院20间。圆通寺禅院倾坍后改为宽阔的临池长廊。登八角亭鸟瞰,断崖峭壁,殿阁临云,松柏掩映,真有置身于“山色画图里”的感觉。 越过圆通寺八角亭后的接引桥,便是大雄宝殿。殿宇保持了元代建筑结构,雕梁画栋,飞角腾空,琉璃宝顶,富丽堂皇。大殿内东面角墙上,还保留有元代文殊侍法壁画的残片。大殿佛像为二世佛。相传是建圆通寺时从四川成都请来的匠人罗都道所塑。大殿正面高达10米的内柱上,彩塑两条盘绕柱子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的青、黄龙,龙头伸向释迦牟尼佛,似聆听,欲飞腾,远看不见梁柱,只见龙腾云飞,富于动态美。 圆通寺大殿之后,石壁耸立。

 

壁底有潮音、幽谷两洞,曲折幽深。相传其中有蛟出没。南诏时依岩建寺镇之。圆通寺损毁又建咒蛟台。清康熙年间著名文士孙髯翁晚景凄凉,曾在圆通寺卖卜为生。幽谷洞旁,横卧一石,状若蹲虎,上刻“采芝径”三字,绕“蹲虎”,石磴盘旋,可通圆通公园。路旁石刻、题字颇多。“步步小心,须防石头路滑;层层着眼,方知峰顶人高”。这副对联既写沿悬崖登高时的情景,又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开放时间

 

8001800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圆通街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