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从五台县豆村镇向北行进十里,向东远眺,就看到了三山环抱、松柏掩映、高低层叠的佛光寺了。顺坡而上,林荫之中,路径通幽。行不远,一堵影壁在滴翠的松柏下直立,“佛光寺”三个大子耀然入目。影壁后,就是坐东向西的“大佛光寺”的山门。
据唐著《古清凉传》记载,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99年),隋唐时期,寺况极为兴盛,影响远及日本。后来唐会昌五年,唐武宗灭法,殿宇遭到破坏。唐宣宗大中以后,佛法再兴,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修建了现存的正殿东大殿。佛光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唐代建筑
东大殿(右图)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而且雄伟庄严,大有俯瞰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东大殿建有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为我国国宝文物。
殿间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总面积为六百七十七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正脊两端,饰有高大雄健的琉璃邸尾。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见的力例证。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博,这种做法在宋元以下是没有的。柱头卷杀作复盆,一宝装炼话为装饰,每瓣中间其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
东大殿的佛殿建筑,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有着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了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与彼,而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唐代泥塑
殿内沿着后内柱的中线砌一堵扇面墙,尽五间之长。墙两端再折而向前,三面绕拥,如同一个大屏风。扇面墙下是一座高矮十四公分的大佛坛,上面有塑像三十五尊。正中为释迦佛,左为弥勒佛,右为阿弥陀佛。三佛在佛座上部的衣折和结带,均为唐代的固定形式。供养菩萨都在高蒂莲花上,一足蹲,一足跪,此中形象国内不多见,除敦煌石窟外,仅大同华严寺还有。佛坛的左梢间为普贤菩萨骑象,右梢间为文殊菩萨骑狮子,都有两菩萨在旁侍理。按通常配制,文殊骑狮居左,普贤骑象居右,这里却相反。文殊的衣饰比较特殊,在胸前作如意头,两乳作螺旋纹,云头复在肩上,两袖翻卷作火焰形,与其它寺院内文殊的塑法有所不同。看那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舒眉展眼,神情安详,裸胸见膊,颈戴璎珞,婉约宝环,既生动地塑造了当时印度人的形象,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服饰风俗。在佛坛两端的前角,立着护法金刚,披甲执剑,嗔目怒视,威而不恶,壮而怖,具有我国唐代武将风度。以上这些明显句有唐人风采的塑像,也正是大唐显赫人物的神化。佛坛左端金刚的右恻,有一女塑像,是建殿施主宁公遇,殿内南册,面对佛坛有一塑像,为建殿时佛光寺主持愿诚高僧,都是写实的等身肖像。沿着佛殿两山墙和檐墙砌台上排列着号称五百的罗汉,实际有二百九十六尊。据东大典前明嘉靖三十其年十月二十三日《从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宣德年间塑绘五百罗汉。”可知罗汉塑像,当为明代遗物。
唐代壁画
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右图为壁画局部)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其中最足珍视的为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幅分三组:中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起旁又有菩萨、天王、飞天等。避之两极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一列是披袈裟的僧徒,南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嘴两旁出胡须,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属同一格式。颜色除石绿以外,都呈显深暗铁青色。各像衣纹线条都极流畅,富有唐风。而勾画脸和胡须的笔伐,含有汉画遗风。佛座背面的壁画,用笔淳古,色泽如新,内容和构图同唐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相仿佛,是我国现村木构建筑中唯一早期的壁画。在第一层院落,有坐北向南的文殊殿,面宽其间,进深四间,总面积为六百一谁平方米。文殊殿是此寺的配殿,配殿结构规模这样大,占地面积仅比主殿小六十七平方米,也是少见的。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地址
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