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寺

概况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众多的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是在千姿百态的殿宇楼阁中高高耸峙的大白塔。它巍然屹立,素身金顶,与背后灵鹫峰上华丽的菩萨顶互相辉映。在人们心目中,这就是五台山的标志。

 

大白塔所处的寺院叫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塔院寺的入口有两处,一处是万佛阁旁边白杨树掩映的南正门,一处是显通寺钟楼下面的东口。因东口位于杨林街中心,游人多从这里入寺参观。该寺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一百二十余间。

 

大白塔,按佛家正统的叫法是佛舍利塔。据《清凉山志》所述,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应有了。佛教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鳊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现存的这座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据说原来阿育王铸的那座慈善塔,就藏在大白塔腹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塔院寺的建筑,以雄伟壮阔为特点,比起布局匀称严谨的显通寺来,要开朗得多。寺内建筑,有木结构的大慈延寿宝殿和大藏经阁,砖结构的大白塔位于殿阁之间,它雄伟挺拔,直指蓝天,给人一种气盖山河的威慑之感。每逢风和日丽,云过塔移,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别有一番幽雅情趣。大白塔的下层,建有塔殿三间,塔周身筑有木栅栏,栏内有可容二人对行的转道。附塔转统,人越显其小。大白塔是我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或仅有的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历经地震和风雨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

 

大藏经阁

 

大白塔北侧,有一座面宽五间,高两层的木构建筑,叫大藏经阁。正中上方,挂有一块木匾,上书:“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系清朝乾隆皇帝所写。两塔,指佛舍利塔和文殊发塔。有人推测,当时文殊发塔残损,故曰两塔今“惟一尚存”。匾上的字体,丰满而端庄,又不失之秀丽,是十分珍贵的书法艺术品。

 

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的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三十三层,高约三十米,最上面一层周长十一米半,最下面一层周长六米半,构成上大下小的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家的说法是,转动育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多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清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多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另外,还有藏文、日文手抄和血写的各种经卷。这些经书,是研究我国佛教理论的珍贵资料。

 

佛足碑

  

在大白塔底座南侧的一个旋洞里有佛足碑。刻有石碑上的佛足印长一尺六寸,宽六寸,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指有华纹X字。碑身下端刻着一段文字,是说先前释迦牟尼佛涅磐之时,对随侍他达二十多年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这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同时把佛足拓印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千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以便僧人百姓们朝拜和参观。

 

塔院寺大白塔南端,有木结构的大慈延寿宝殿五间,内供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殿的建筑虽无特点,却是寺内僧人烧香育经的主要场所。按佛教的规距来说,大慈延寿宝殿当为塔院寺的主殿。殿院狭窄,出殿数步,就到了居高临下的山门前。

 

青友楼

  

塔院寺东面还有一座高大建筑,叫青友楼,其形状如古城楼,下部为砖结构的四棱合形,上部为木结构的楼阁,高与塔院寺西侧的山梁相近。塔院寺西有一道山梁围护,而东面却显得空旷,筑起青龙楼,起到了东西对称的作用,弥补了自然环境东侧有失重感的缺陷。这座高楼谷名叫“山海楼”,楼东长廊夹道的尽头又雕有“山云水月”四字,起到了化虚为实的效果,托起一个风光满目的形象意境。伫立楼头,凭栏环顾,杨林街一带的寺庙建筑群尽收眼底,景象十分逼近。塔院寺山海楼,是五台山一处居高览胜的观景之地。

 

开放时间

  

6:30-18:30

 

地址

   

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