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螺顶

概况

黛螺顶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有台内五峰”紧紧环抱:黛螺顶、菩萨顶、寿宁寺、灵应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顶上坐落,与腹地巍然高耸的大白塔相呼应,确实象雄伟壮阔的生座会预下面秀丽挺拔的“台内五峰”。

 

黛螺顶,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萎萎,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山路略缓而斜,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基本是直上直下,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如括弧形。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地势陡窄,岩壁上砌数丈高的院台基,上筑红围墙,象是黛螺顶的一条裙带。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建有主供善财童子的大殿,殿左侧有岩洞,即为掘出善财等三尊铜像的原址。伫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梦,辉煌壮丽;黛螺顶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黛螺顶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补修。寺内中殿檐台下左侧立有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顶碑记,对大螺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黛螺顶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计有殿堂僧房二十余间。过牌楼,进山门,见院内的山门背后立有石碑两块: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熙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看来,黛螺顶又名青峰顶,佛顶庵是黛螺顶寺宇的另一种称法。寺内的第一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作为殿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别具一格。殿内主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因原来的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站坛佛亦称旃檀佛。第二座大殿为五文殊殿,正面三间,侧面两间,外加半间宽的四面出廊,单檐歇山顶。殿内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自从黛螺顶供五文殊以来,小朝台的盛誉闻名遐迩。大殿前立的石碑,就是清乾隆御制碑,石碑背面的乾隆亲笔题诗,其字迹的结构丰满圆润,笔法刚劲流畅,堪称书法艺术珍品。第三座后殿面阔五间,悬山顶,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诗中所称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树高大直立,望去有如戟指蓝天,为寺宇生色不少。

 

“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尽云山豁两眸。”站在这里极目远望,但见南台、中台、北台横出天际,与寺院背靠着的东台绵连在一起,似一天然屏障,围护着台怀腹地的寺庙建筑群。俯瞰台怀,又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佛塔对峙,石阶层叠,琉璃瓦反射着金光,红围墙一道又一道,一派佛国风光。 

 

开放时间

  

【夏季】8:00-6:30

   

【春秋】8:00-6:00

   

【冬季】8:00-5:00

 

地址

   

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