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寺

概况

碧山寺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清凉山志》有诗道:“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实地游览,触景生情,则另有一番诗情画意。未入寺院,即见密林掩映下,一座雕工极其精细的木牌楼上,悬着一块书有“清凉震萃”的匾额。向寺院的靠山瞻望,但见中间大、两边小的高山,就象是天工造就的一个立体形“山”字。入寺环顾,又见寺院开阔,殿宇宏伟,一派庄严整肃景象。

 

这个寺庙有三个特点:凡南来北往的游访僧到此,都管吃管住;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丛林师父们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由于上述原因,碧山寺广结善缘,聚集高僧名师,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在全国佛教界有名气,而且在东南亚国家有一定的声誉。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碧山寺都有高僧名师给各地来的僧人开讲经法。到冬天,又是给寺内僧人讲经说法。民国年间,在国内处佛教界颇负从众望的虚云、圆瑛、印光三位师都曾在碧山寺天座讲经,他们还出国讲经传法,美国的禅宗就是虚云弘扬的。广济茅蓬名传海外,现在,寺内存在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教徒捐赠的铜牌、火典,有从缅甸请来的玉佛像。

 

第三进大殿叫戒坛殿。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长五点一米,宽五米,高一点二米,是五台山唯一的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法聪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各代,这里一直是传戒的地方。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玉佛盘腿坐在莲花台上,服装简朴,发髻隆起,面颊丰满,神情开郎,凝目下视,若有所思,看上去还是英俊的青年形象。这尊历史人物的传神雕刻,跟真人盘坐在那里一样大小,不用说雕刻艺术的逼真、精湛,就说当初的玉石原料也是十分难得的。据说,民国十七、八年,有一名江南修行同一位老僧去朝印度,经过缅甸,共请了三尊玉佛回国,一尊置于上海,建了玉佛寺,一尊置于武汉归缘寺,另一尊即此。大殿两旁排列的十八罗汉,都是一色的金身,系由特殊工艺制成,称为漆纱罗工艺制成的罗汉,体轻而质固,很适于远途请运驾迁。据第二大殿左前侧的五台碧山寺募造罗汉像功德碑记载,清顺治七年,戒坛殿戒坛上供有佛像,“两傍犹空,本寺化缘僧妙像发心募缘,游历盛京,庆遇大都宪佟公讳国胤东居巨族,世修善因,现宰官身而作佛事,随缘倡施,命往姑苏处造奇特罗汉、观音大士、韦陀圣像共二十尊,水陆跋涉四千余里,仍由京都送供戒坛,列龛设座,庄严甚丽。”可见,碧山寺戒坛殿内的漆纱十八罗汉,颇费了一番周折。

 

最后一进大殿在靠山脚下的一处高台上,单另为一个小院,大殿坐西向东,有南,北两侧的堂屋陪衬。大殿面宽五间,上下两层,原为藏经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超时刊印之三藏经全部,计七千五百余卷。殿内塑有一座高大的弥勒佛像,头部伸到了二层大殿上。弥勒佛的塑像,不是盘腿打坐,而是双腿自然下垂,脚蹬地上,称为“弥勒下生”。按佛家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现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弥勒上生经》说弥勒佛现住在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这尊“弥勒下生”塑像,当然是取了后一种说法。

 

碧山寺碑记较多。除前面引述的以外,戒坛殿前,有明成化丁未正月立的重修碑记,有明弘治元年立的石经幢,有明下德申戌庚午月碑记,雷音殿后墙北侧,有康熙十九年御制五台山碧山寺碑。由此可见,历史上碧山寺就是五台山的一处大寺。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地址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