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洞山风景名胜区

概况

六洞山位于兰溪市区东郊8公里处,距金华18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9度,北纬凹度,景区面积8.5平方公里。本地区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带,土质及肥力较好。适应各类植物生长。景区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柏树、麻栋、枫香、毛竹、代代、柑桔等。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7℃。六洞山,古称灵洞山、六洞灵山,又名洞源山、洞岩山、上洞山,据史载,因有白云、紫霞、涌雪、无底、呵呵、漏斗等六洞而得名。山呈长方形,海拔370米,为金华北山西行之余脉,具有后枕层峦,前俯平川的壮观气势。

 

六洞山风景名胜区,由涌雪洞-玉露洞、佳果游赏、栖真寺、江山一揽四大景区组成,以奇洞美水,山林风景和人文景观为特色。涌雪洞“地下长河”为海内一绝,被誉为“全国洞府泉流航游之冠”;玉露洞“太古幻境”为江南溶洞一大奇观。被誉为“海内一绝”的地下长河游览全程2500米,面积25000多平方米,分涌雪洞、时间隧道、玉露洞三段,是溶洞发育不同时期的典型、各具形态,各有特色。涌雪洞中一条长逾千米的地下暗河贯穿始终,源头至今尚未探明,洞内气温常年保持18度,冬暖夏凉,舟行其中,宛若置身仙境。玉露洞天高大空旷,厅内精美的石钟乳、石笋、石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时间隧道”中景石奇幻、近在咫尺,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六洞山地质构造为典型喀斯特地貌,景区以溶洞景观为主。史载有涌雪、紫霞、白云、无底、呵呵、漏斗六洞,因之得名。已对外开放景点有涌雪洞、玉露洞、紫霞洞、绩霞园。其中水陆兼有、长达千余米的“地下长河”--涌雪洞堪称海内一绝,被誉为全国洞府泉流航游之冠

 

开放时间

 

全天

 

地址

  

浙江省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

美食

金华火腿
金华火腿,形似琵琶,皮薄骨细,肉色红润,香气浓郁,味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绝”驰名中外。曾在国内外物产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据陈藏器《草本拾遗》记载,唐开元前金华已产火腿。明代成为金华主要特产,并列为贡品。清代始远销海外。金华火腿产地遍及各大县市。由于制作方法和用料不同,有许多不同品种,其中原产东阳上蒋村的金华蒋腿和原产浦江石宅乡曹源一带山区的竹叶薰腿为珍品。

宣平莲子
  宣平莲子,又称宣莲,始种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莲粒大肉厚,酥松易煮,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相传清代曾列为贡品,与湖南所产“湘莲”齐名。主要产地是武义的柳城、西联、大源、泽村等乡镇(原为旧宣平县地)。

金华酥饼
  金华酥饼,表里酥脆,内荤外素,油而不腻,鲜咸可口,水份少,耐存放,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糕点。古时秀才赶考、今人出门旅行,皆乐以此为干粮;宴请宾客则可作席间点心。金华酥饼以面粉、雪里红干菜、全肥肉、素油、芝麻、饴糖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金华酥饼文字记载见于南宋婺州浦江吴氏所著的《中馈录》。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开发多品味酥饼,除传统干菜肉馅酥饼外,还新增火腿酥饼、甜酥饼、辣酥饼等品种。市区和金华农村集镇均有酥饼生产。

交通

客车

  

兰溪的长途客运较发达,上海苏州上饶黄山、德兴、杭州湖州宁波绍兴、普陀、温州、苍南、衢州、丽水、临安、温岭等地都有发往兰溪的客车。

 

自驾

  

A、杭州—杭金衢高速公路—兰溪(18号出口——沈村高速出口)—330国道行至10分钟左右—兰溪市区

 

  B、上海—沪杭甬高速公路—萧山(高速出口)—320国道—建德寿昌(左拐)—330国道行至30分钟左右—兰溪市区

 

出租车

 

 浙江省兰溪起步价4元 2公里之外 每公里一元。 

购物

金华佛手
  金华佛手,雅称金佛手。金华栽培佛手始于明末清初,由罗店西吴村吴必纲(公元1592-1722年)自吴中阊门(今苏州)引进种植。金华罗店一带自然环境、水质、土壤颇适宜佛手生长。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佛手柑,邑西吴罗店等望而却步为仙洞水所经,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长至尺余者,色香亦大胜闽产”。金华佛手是色香俱佳的盆景珍品,又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

华山茶花
  金华北山等地有野生山茶花。据金华罗店后溪河村《何氏宗谱》记载,人工栽培山茶花始于南宋(公元1127-1279年),多栽于庭院,供观赏。二十世纪70年代末发展成为商品生产。金华山茶花品种有200多种,80年代从国外引进“荷兰黄、美国大红”等新品种,“花佛鼎”是金华山茶花中的佼佼者,其花瓣卷曲呈半球状,色泽鲜艳夺目,深红中镶有白块,花盘直径7-8厘米,花期长达半月之久。属国内名贵品种。1986年,命名山茶花为金华市花。

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唐乾符年间(公元847-879年)已有冯家楼府第建筑装饰木雕。北宋建隆二年始建的东阳南寺塔遗址中出土的木雕佛像,已具多层次、镂空雕的雕刻技艺。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有浮雕、圆雕、透空双面雕彩木镶嵌雕等10多种,以多层次高浮雕见长。佳作迭出。明代建筑卢宅“肃雍堂”,前后厅堂2200余楹,雕梁画栋、禽兽花卉、神态逼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楼水明主持,为新加坡37层建筑董宫酒家雕刻的24幅大型条屏,每幅高12米,宽1.2米,总重量30余吨,雕有嫦娥奔月、郑和下西洋等24个题材近千个人物和配景。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陆光正创作的插屏“百美图”,高2.5米,宽3米,刻有古代仕女、巾帼英雄147个,在香港展出后,被誉为“木雕杰作”。

东阳竹编
  明、清时,东阳竹编已成为考究的工艺品。清康熙年间被列为贡品。民国4年,竹编艺人马富进编制的“魁星点斗”,作品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79年,采用30多种图案和工艺,配以竹雕、漂白、烫金、印花等技法,纺织而成的“香炉阁”,造型典雅,玲珑剔透。1980年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陈列,并先后选送日、美、香港展出,被誉为“中华民族汉代竹编的杰作”。1984年,东阳竹编厂创作的长6.19米、高2.68米的竹编“九龙壁”。耗工1万多,历时1年余,被评为国家艺术珍品,并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百花奖金杯奖。

娱乐

金华是著名的江南古城,民俗文化灿烂多彩,素有“文物之邦”、“小邹鲁”之称,民间艺术底蕴相当丰厚。民间说唱艺术有金华道情、金华民歌等,民间娱乐有斗牛、龙灯、舞狮、牡丹灯、台阁和本地农村独有的迎蜡烛;民间工艺有剪纸等,另外还有锣鼓十响班,令游人玩赏不尽。

灯会
  灯会是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日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甘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
  金华灯彩品种繁多,绚丽多姿。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 “桥灯”(金华、兰溪称“板凳龙”,浦江称“长灯”),一般均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余桥。桥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外粘棉纸,描以彩色龙磷、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旗数面,上悬“天灯”,下挂“地灯”,极为精致。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每板长2.3米,阔18厘米,厚5厘米,板两头各有一孔,间距70厘米,用以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迎桥灯主要阵式有:“钦索箍”、“肚里滚”、“青蛇溜”、“麦饼挑”、“荷花旋”、“剪刀股 ”、“双开门”、“绕房柱”等,极为精彩、惊险。
  旧时迎龙灯,程序繁琐讲究,禁忌尤多。扎制龙头之竹,必须“偷”。其“偷”法,察准适用竹后,至夜集人砍之。砍毕,于竹根处放上红包,鸣炮而去。新制的龙头板和桥灯板“偷”法亦然。被偷者领取红包,不管补偿如何,引为吉利,从不责怪。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完毕,用两方小红纸障目,待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供奉五谷、糖果、糕点,由道士“请龙神”后,才启去小红纸,曰“开眼”。尔后,村人香烛朝拜。迎龙灯者须火浴净身,然后扛灯桥,放火炮“出门”至旷场,使全村灯桥相接,整条龙、灯齐全,才出发上殿,意为会诸神。村坊越大,灯桥越多,灯队就越长。再后,按俗定路线游龙。游龙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次为挑“火炮担”、“蜡烛担”者,再次为扛“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散灯的孩童无禁无拘,可占执香之前,可伴灯桥之侧,亦可随龙之尾,谓“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称“踏青”、“察麦”。人众路窄,不免踩坏麦苗,然无人责怪。游龙时,要“跳灯”、“团灯”。

庙会
  金华各地,旧时庙会众多,尤以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庙会最盛。届时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商贾云集,百货陈杂,除举行“午迎佛”等俗定仪式外,还有表演“迎大旗”、“三十六行”、“翻九楼”、“迎台阁”、“演大戏”等娱乐活动。“所谓好淫伺是也。一会之兴,有烟火,有戏班,且多至十余”(光绪《金华县志》),庙会之盛可见一斑。现在,各地庙会活动仍经常举行,但封建迷信活动已基本废除,为演戏、放电影、迎龙灯、游艺、展览等活动所替代。庙会多被改造成娱乐活动会、物质交流会和文化节。

斗牛
  金华斗牛始于宋朝,积习相沿,经久不衰。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斗牛除金华县外,市属义乌、浦江、永康、武义、兰溪等均可见到。一般都是为庙宇开光的一项娱神活动。武义称斗牛为“抄牛”或“抄牛角 ”,永康称“操牛”,浦江称“轧闯牛”。每年稻秧插完“开角”(一年第一次斗牛),至次年春耕前“封角”(一年最后一次斗牛),除农事大忙或风雪相阻外,几乎是一月一大斗,半月一小斗。斗满一周年,称“一案”。

婺剧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深受民间特别是金华地区人民的喜爱,成为金华当地的一项常见娱乐活动,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浙江省婺剧团为发扬这一传统剧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培养接班人、挖掘和开发新剧目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婺剧得到延续和发展。